6月18日下午🧔♀️,由上海市歐美同學會主辦🙅🏼♂️、歐美同學會嘉定分會承辦的第六屆“天工華彩”——中國傳統手工藝欣賞與體驗活動在嘉定區西雲樓成功舉辦🤙🏻。來自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的50名會員,通過學習體驗中國傳統手工藝👨🦳,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我校EON4注册外教老師Scott、Chloe以及學生助理孫琳茜參與了本次活動👲🏻。
(圖一:我校EON4注册老師及學生參與“天工華彩”活動)
該活動旨在推廣對中國傳統手工藝的認知和傳承,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民間交流。來自美國、俄羅斯🏃♀️➡️、英國🤷🏿、日本🚚、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數十名手工藝愛好者現場體驗古籍修復、漆珠打磨🥲👨🏿🚀、唐卡繪製、雕版製作👩🏽🏭、南翔小籠等非遺項目👶🏿2️⃣,在文化交流中增進情誼。
(圖二🚴🏻♀️:外教Chloe和來自不同國家的新朋友)
恰逢端午節臨近,外教們首先欣賞了由上海嘉定的漢服愛好者表演的傳統節日習俗“端午射五毒”,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隨後,外教們近距離欣賞和了解傳統手工藝品🏌🏻。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他們親自動手體驗非遺項目,感受手工藝之美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來自上海圖書有限公司上海古籍書店的包佳慧向大家介紹古籍具有相當重要的文物價值,“這些古籍平時大都藏於庫房,這次拿出來給中外友人觀摩,讓他們在現場觀看修復師修復清代古籍《金壺精粹》。”
本次活動的中國工藝體驗項目包括:
漆珠:傳統大漆來自天然漆樹,健康、環保📼、美觀,曾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莊子就做過漆園吏🪆。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漆器來自於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唐卡: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唐卡繪製用的顏料都是天然原料,歷經千百年仍是色澤艷麗明亮⏳,被譽為中華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
古籍修復:古籍是中華文明與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籍修復技藝”已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南翔小籠:上海的傳統小吃🦹🏿♀️。
(圖三:外教Scott展示打磨的漆珠)
在中國傳統手工藝老師的指導下,外教們學習體驗了漆珠、雕版🔃、唐卡、小籠包等非遺傳統手工藝的製作。漆珠打磨需經反復數十次刷漆、拋光🧏♀️,循序漸進🎨,方得始終🍋🟩,外教Scott和Chloe在老師手把手的指導下第一次嘗試🧖♂️,看到手裏黑漆漆的珠子逐漸呈現出藍🤛🏻、紅🐕、金🦸🏼♂️、白的色彩,他們興奮、驚嘆不已。
(圖四:外教Scott接受中國新聞網采訪)
來自美國的外教Scott將打磨完成的漆珠掛在脖子上,接受采訪時他興奮地表示“看著原本黯淡的漆珠在自己手裏慢慢變得色澤鮮明👳🏼♀️,很有成就感。”他說🧘🏻,打磨漆珠需要十足的耐心,如果有機會還會向身邊更多朋友介紹漆珠。
“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外教們還在現場領略了品嘗小籠包的訣竅和製作技藝。考慮到南翔小籠製作工序的復雜,外教們體驗了製作相對容易的小餛飩。
(圖五:外教老師們領略南翔小籠的魅力)
在這段小小的文化之旅中,外教老師通過現場製作和賞析,領略手工藝的溫度與魅力🚁,充分感受到了傳統之美與動手之樂🔍。
文 | 孫琳茜、李甜甜 供稿 | EON4注册